21世紀初,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完成,科技飛速發(fā)展。如今,基因檢測、精準醫(yī)療和再生醫(yī)學的探索為各種疾病治療打開新局面。近年來,干細胞療法在癌癥、帕金森病等領域展現(xiàn)巨大潛力,如今更被寄予厚望用于治療聽力損失。
干細胞療法的起源
早在1958年,法國腫瘤學家喬治·馬塞首次將骨髓干細胞用于治療核輻射事故,這標志著細胞療法的起步。直到2006年,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開發(fā)出誘導多能干細胞(iPS細胞),干細胞研究才真正迎來爆發(fā)。
iPS細胞可由皮膚或血液細胞“重編程”而來,具有變成人體任何細胞類型的能力。它們已被用于再生心臟細胞、研究帕金森病機制,也為聽覺細胞的再生帶來曙光。
聽力損失:影響全球超10億人
據(jù)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統(tǒng)計,全球約有13億人患有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,其中超過4.3億人屬于中重度聽力障礙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到2050年,受影響人數(shù)預計將升至25億。
英國Rinri Therapeutics公司CEO西蒙·錢德勒指出,聽力損失不僅影響交流,還與認知退化和老年癡呆癥密切相關。約60歲時,大部分人已喪失50%以上的聽神經元,這種神經性損傷正是目前醫(yī)療的難點之一。
Rinri Therapeutics 的突破性項目:Rincell-1
作為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衍生公司,Rinri Therapeutics 開發(fā)了首個基于干細胞的內耳神經再生療法——Rincell-1。該療法采用胚胎干細胞來源的聽神經前體細胞,將其移植至耳蝸,促使其分化為成熟的聽神經元,重建內耳神經通路,從而改善聽力。
該療法已完成臨床前研究,今年即將在英國開展首次人體臨床試驗。初期試驗將結合人工耳蝸使用,以便獲取客觀數(shù)據(jù)并驗證療效。未來,該療法可能單獨用于治療神經性聽力損失,無需輔以設備。
干細胞的潛力:不止恢復聽覺
美國Stemregen公司創(chuàng)始人克里斯蒂安·德拉波也表示,干細胞確實具備分化為聽覺細胞的能力,動物實驗已見到毛細胞再生和聽力改善。但人類臨床應用仍面臨挑戰(zhàn):
哪種干細胞最有效?
應該局部注射還是全身給藥?
是否需要輔以外泌體或預處理?
他說:“干細胞療法并非能否發(fā)揮作用的問題,而是何時能推出安全可靠的方案?!?/p>
道阻且長:干細胞治療仍面臨挑戰(zhàn)
盡管潛力巨大,但臨床進展緩慢。一方面,耳蝸位置隱蔽,手術難度高;另一方面,聽力障礙難以通過血檢等方式診斷,缺乏生物標志物,讓臨床試驗難以量化療效。
曾經熱門的美國Frequency Therapeutics 公司開發(fā)的 FX-322 候選藥物在臨床中失利,最終被迫裁員并終止項目。該藥原本利用干細胞激活耳蝸殘留細胞的再生能力,但二期試驗中未見顯著療效。
Rinri為此選擇“搭便車”方式,將干細胞療法與人工耳蝸手術結合,通過微調現(xiàn)有操作路徑安全注入細胞。他們甚至使用3D打印模型模擬耳蝸解剖結構,精確避開神經和血管。
全球推廣難題:成本與監(jiān)管
盡管療效令人期待,但能否普及至發(fā)展中國家仍存疑。相比動輒幾百萬美元的基因療法,Rinri認為干細胞療法有望控制成本。因為耳蝸中需修復的聽神經元僅約3~5萬,目標明確且數(shù)量有限。
西蒙·錢德勒表示:“我們重視公平可及性,希望未來該療法不只是富人才能享有,而是真正解決全球聽力障礙問題?!?/p>
不過,監(jiān)管障礙仍是制約全球推進的重要因素。德拉波指出:“干細胞研究目前最大的阻礙,不是科學問題,而是各國不統(tǒng)一的法規(guī)和藥企主導的利益格局?!?/p>
同臺競逐者:Lineage公司 ReSonance 項目
美國Lineage Cell Therapeutics公司也正在推進聽神經細胞療法ReSonance(研發(fā)代號 ANP1)的臨床前研究。初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該療法在動物模型中可存活并遷移,并減少神經元流失,具有良好前景。
干細胞 vs 基因療法:誰更有前途?
相較于面向少數(shù)基因突變患者(如OTOF基因缺陷)的基因療法,干細胞療法適用范圍更廣,可覆蓋因衰老、藥物、噪音等引起的獲得性聽力損失人群。
錢德勒表示:“在我們的聽神經損傷模型中,干細胞療法可將接近全聾的狀態(tài)恢復到接近正常交流水平。這是具有顛覆性的?!?/p>
展望未來:未來五年或迎來重大突破
目前,Rinri公司還在推進兩個新項目:
Rincell-2:基于iPS細胞的聽神經前體
Rincell-3:聽毛細胞前體
兩者均處于臨床前測試階段。
德拉波樂觀表示:“干細胞的分化能力讓人類第一次看到了逆轉聽力損失的希望。未來五年,或許會帶來真正有效的再生療法?!?/p>